2025學年度學生人數統計表
年級  | 男  | 女  | 合計  | 
一年級  | 3 | 3 | 6 | 
二年級  | 4 | 4 | 8 | 
三年級  | 7 | 3 | 10 | 
四年級  | 8 | 7 | 15 | 
五年級  | 4 | 5 | 9 | 
六年級  | 4 | 6 | 10 | 
| 合 計 | 30 | 28 | 58 | 
2025學年度學生人數統計表
年級  | 男  | 女  | 合計  | 
一年級  | 3 | 3 | 6 | 
二年級  | 4 | 4 | 8 | 
三年級  | 7 | 3 | 10 | 
四年級  | 8 | 7 | 15 | 
五年級  | 4 | 5 | 9 | 
六年級  | 4 | 6 | 10 | 
| 合 計 | 30 | 28 | 58 | 
2025學年度教職員工
職 稱  | 姓名  | 
校長  | 張志弘  | 
教師兼教務主任  | 陳宣霖  | 
教師兼總務主任  | 許正易  | 
教師兼學務組長  | 俞誌凱  | 
教師兼體衛組長  | 林正乾  | 
二忠導師兼特教組長  | 丁依停  | 
一忠導師  | 鄭菊元  | 
四忠導師  | 曹雯芳  | 
三忠導師  | 魏淑美  | 
六忠導師  | 朱昱陞  | 
五忠導師  | 錢清泓  | 
專任科任教師兼輔導老師  | 施家瑜  | 
特教/科任巡迴教師  | 廖錦堂  | 
幹事  | 王貞媚  | 
護理師  | 陳雅雪  | 
工友  | 康文斌  | 
廚工  | 黃鈺玲  | 
青山碧海為牆籬 梗枋兒童好學習
(校園導覽由本校第六任校長宋正雄校長撰寫)
 
梗枋國小位在沿海山坡地,乃濱海漁村的一所小班小校。又屬東北角海岸風景區內,校舍建築均須依據交通部觀光局所屬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有關規定事項進行規畫。學校受限在自然條件與種種的限制之下,游走於傳統與創新之間,營造出屬於大家夢想中的快樂學園,這個理想在過去與現在都不曾改變,亦將永遠的影響著未來。
 
走進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開著小黃花的澎麴菊,巧妙的區隔了操場與道路的分界。前走二十公尺會看到一顆大石上雋刻著「梗枋國小」紅色斗大的校名,站在不像大門的校門口,總是讓人驚覺到社區與學校竟是如此的緊緊相連,沒有任何的分界點,空間上如此,人與人的互動更是早已不分彼此了。
來到操場,校舍全貌盡收眼底。青翠的遠山襯托著碧草如茵的草地與藍綠斜瓦的校舍,清新亮麗的讓人心曠神怡。站在高處一眼望去,更是一片碧波萬頃的大海,一陣海風徐徐吹送更令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涼。在嫵媚動人的校園美景中卻依然洋溢著端莊的氣質,直教人有股安祥的韻味,一切的美都是那樣的自然親切。
 
  
學校受限於自然地形與地質多岩磐之故,校舍採前低後高呈品字形排開,層次分明井然有序。有效的區隔學生靜態與動態的學習活動;各棟建築間更以迴廊巧妙的銜街設計,以解決依山濱海多雨的困擾與不便。漫步校園中,也會不經意的發現,設計者的巧思,散布在地上一塊塊黑色的大理石,不是刻寫著唐詩就是一句惕勵動人的鼓勵,字形之美更是出自名家之手。使校園的美麗更平添了藝術與文化的氣息。靠近教室走廊,塑鋼窗櫺下的牆上,貼滿了學生的陶藝作品有魚有蝦有螃蟹,除了說明這是漁村獨具的特產外,更是兒童無限的創意展現,也因此凝聚了孩子對學校更多的認同與肯定。
聽 濤  | 即時當勉勵  | 要怎麼收穫  | 知足常樂  | 路遙知馬力  | 
惜 福  | 得饒人處且饒人  | 天行健君子  | 風雨生信心  | 長懷感謝心  |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 渡漢江  | 楓橋夜泊  | 春 曉  | 
夜 思  | 海內存知己  | 春城無處不飛花  | 欲窮千里目  | 莫等閒白了  | 
梗枋倚山面海,類似畚箕的獨特地形,加上大自然未受過多的人為破壞,保有相當不錯的生態環境,因而有著建構休閒觀光的絕佳自然條件。在本地區,一共有北關和頭城兩座休閒農場。
★北關農場,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夏天夜晚,在這裡可以看到成群的螢火蟲。農場也有各種活動,傳統小吃點心的製作、放天燈、童玩等,在這裡會有許多讓您意想不到的收穫!而近年來,本校皆在農場的協助與鼎力支持下,借用其面積不小的戲水池,在暑假辦理游泳班,讓每一位學生在畢業前能夠學會游泳。
★頭城農場,佔地遼闊,農場內飼養了各種家畜家禽(迷你豬、山羊、牛…等),每年桂竹筍盛產,更是農場的一大特色,除了可以親自動手採桂竹筍之外,更能享受一頓難得的田野大餐!除此之外,農場更有獨特的水稻種植區,讓孩子們瞭解稻作的生長與生產過程。學校每年皆會在農場的協助下,辦理登山健行活動。此外,由學校路跑至農場,亦是年度重要的體育活動。
 
★ 梗枋早昔為進出蘭地之咽喉,北通三貂,南達烏石港,乃鎮守北關之要地。相傳先民入墾時,曾設有木板欄柵,防阻番人和野獸入侵而得名。另傳,當地山嶺時常無故「硬」是「崩」落因此取其諧音「梗枋」而名之。民國五十八年芙勞西颱風來襲,發生大崩山,掩埋數十戶人家,災情慘重。民眾咸認舊名觸楣,反應易名,易名為更新里。
《引自吉祥工作室,1998,十個舊地名的故事,宜蘭縣政府》
★ 「更新」原名「梗枋」,早年是進出蘭陽平原的咽喉,北通三貂,南達烏石港,是鎮守北關的要地。「梗」在閩南語中是阻擋的意思,「枋」字則是木板,據推測可能是由於漢族先民們曾在此地設置攔阻的木板,防範原住民國野哭的侵犯因此得名。不過,根據當地耆老的說法,「梗枋」是很直接的閩南音譯:「山硬硬的崩落下來」。本里在清代屬於梗枋庄;日據初期,明治32年(1900)將梗枋庄分為梗枋、匠寮、石空、山羊洞四庄,明治33年(1901)將四庄重新併為梗枋庄;大正九年(1920)改梗枋庄為大字,下轄梗枋、石空二小字;光復之後,梗枋大字改為梗枋里。民國58年(1969)十月三日,芙勞西颱風來襲,山坡地「硬崩」的時候,響應當地居民的要求更名為「更新里」。不過,漁港與學校則仍然沿用舊名,稱為「梗枋漁港」、「梗枋國民小學」。
本里面積9.15平方公里,居民454戶,1828人,原以吳、康、林、李、黃諸姓為多。居民以漁、農業為主,漁產多為魩仔魚、鱙仔、鰹魚等;農產則以水稱、柑桔為多。鐵路在本里設有龜山站。重要河流有梗枋溪(有梗枋橋)、北門溪(有牛寮橋)及內湖圳(灌溉渠道)。本里為龜山島與頭城鎮距離最短之處,在龜山島居民村前,龜山島船隻多由梗枋出入。里內重要公共設施有梗枋漁港、漁產拍賣場、派出所、國小、活動中心及托兒所等。
本里位處頭城鎮的北方沿海地,依山傍海屬一農漁村,鐵公路交通便利風景秀麗,並經中央選定為富麗漁村及富麗休閒農棧建設輔導的重點,里內除梗枋漁港外尚有頭城及北關二座休農場,假日遊客絡繹不絕,是一個休閒渡假、採買海鮮的好地方。
《以上引自宜蘭縣頭城鎮公所行政區域簡介,http://toucheng.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54&pageID=4998》

這間「多用途」的綜合教室是因為班級數減少,為了充份利用空下來的教室,於是將兩間教室合併為一。
綜合教室不僅是當時舉辦全校學生週會、畢業典禮、校內科展等活動之場地,下雨天時,體育課亦多在此上課。
放學後,老師們也在裡頭架起桌球桌,廝殺一番。
 

本校因緊臨山坡地,這座後操場由此而生,上圖遠處的遊戲體育器材,至今仍保留著,而照片中的這一大塊草地,則成了今日的校舍。
舊的校舍中間部份則是現在學校的集合場。下圖的一排黃金榕,早期栽植不易,因此還分派學生給予特別的照顧!